公共基础知识:行政决策知多少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526

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政管理是管理学中常考的内容,而行政决策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今天,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行政决策的分类问题。

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做出决定的行政行为。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行政决策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决策可分为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根据决策的依据,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按照决策主体的多少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根据对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最后一个类别稍难区分,这里做详细解释。

确定型决策之所以确定是因为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等都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决策实施的结果也能够确定,所以才叫确定型决策。比如:小王刚拿到5000元工资,他想送女朋友一件衣服作为生日礼物,他想买,也有能力有条件做到,这就是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及客观条件比较清楚,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是决策的结果有多种,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可以估算,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比如:某公司生产了一批新能源汽车,这些新能源汽车将来在市场中的销售结果怎样,就属于风险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结果发生的概率也不能控制和预测。比如:张三有一天恰好碰到一只兔子在树上撞死了,结果第二天他就在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这种结果的概率无法预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就属于不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的条件相似,区别主要在于对结果的可预测程度不同,不确定决策中将来出现哪种结果的概率不能预测。

决策的分类主要有以下考试形式:

1.根据决策的依据考察决策分类

【例题1】根据决策条件或者说决策的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D)

A.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B.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C.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D.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优公解析】依据决策所掌握的条件或者决策的自然状态不同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非确定型)决策。本题考查决策的一般分类。本题选D。

2.给出分类考察分类的依据

【例题2】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是根据哪种标准分类的?(B)

A.问题是否常见 

B.决策主体的多少

C.对自然状态、环境因素的把握程度

D.决策的依据

【优公解析】依据决策主体的多少,可将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故本题选B。

3.给出案例选择所属分类

【例题3】某地人民政府根据汛情作出炸坝泄洪的决策,这种决策类型属于(A)

A.风险型 B.不确定型 C.确定型 D.应用型

【优公解析】依据决策所掌握的条件或者决策的自然状态不同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其中,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不能保证目标一定实现,只是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这就导致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根据题目可知,政府可以炸掉大坝,但控制汛情则是有风险的。故本题选A。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