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意图判断题解题技巧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373

意图判断题是历年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属于必考题型。意图判断题属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里的难点,因为其与主旨概括题既有本质区则,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有时二者区分难度较大。尤其是近几年的题目,有将两种题型的界限渐渐模糊化的趋势,使得意图判断题成为考生极易丢分的题型。下面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给考生分享如何解意图判断题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同方式,意图判断题典型的提同中往往有“想要”“意在”“推出”“道理”等词语,例如:这段话想表达/说明;这段话要表达/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说明;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

准确解答意图判断题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答案所围绕的话题应该和给定材料所谈论的主要话题保持一致;

二是要结合材料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作者说话的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作答;

三是紧密结合给定材料的核心意思,防止推断过度,偏离文意。

一般说来,意图判断题有以下三种考察类型:

一、发出呼吁

如果一段文字提出一个负面问题,并阐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作者的意图有两种情况:一是呼吁针对原因解决问题;二是呼吁直接解决问题。

【例1】文化多样性是无法消除的,全球化必然永远与文化多样性相伴随。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独断理性主义已被有理有据的驳倒了,但我们不必走向结构性后现代主义所张扬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为谋求世界和平,为走出生态危机,须有以互相学习为动机的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驳倒独断理性主义就必然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B.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文化多样性

C.后现代主义过分张扬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D.必须构建多元化性的全球对话

【优公解析】本题为意图判断题。 文段为“分—总”结构,最后一句话提出对策,即“须有以互相学习为动机的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要建立多元性的全球对话。故答案选D。

二、间接提出观点

作者意图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是隐含观点,如果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是提出某个负面的问题,那么它可能间接地提出作者的某种观点,这个观点便是作者写这段话的意图。对于隐含观点,考生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技巧来揣摩把握。

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文段中出现的评价性词语或带有褒贬色彩、感情倾向的词语,可以依据这些词语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用积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强调该事物的重要性或者呼吁加强对该事物的重视;用消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否定该事物的作用或者澄清某个事实。

2.文段将甲、乙事物或事件进行对比,作者的意图往往是突出强调一方的特征。

3.文段中出现反面论证,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反面论证所证明的正面观点。

4.文段并列列举了几个客观现象,可以通过归纳这几个现象的共性来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

5.文段依次介绍几个话题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意图是揭示首尾话题之间的关联性。

【例2】到2050年,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可能向更高纬度扩展。年平均温度每增1℃,北半球中纬度的作物带可在水平方向北移150千米至200千米,垂直方向上移150米至200米。温度升高1℃,水稻单产下降10%。如果不考虑任何适应措施,全球气温升高2.5℃左右,将会导致中国粮食作物产量降低,单产最高下降幅度约20%。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存能力强

B.适应气候变化,发展农业的紧迫性

C.中国粮食作物产量较低

D.要因地制宜种植高产作物

【优公解析】意图判断题。文段主要内容为气候变化给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根据反面论证“如果不……“推断,其强调的是适应气候变化、发展农业的紧迫性。故答案选B。

三、直接陈述意图

文段尾句由表示结论的关联词引导,那么这句话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通常也就是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

文段提出问题之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往往由“应该”“需要”“必须”“只有.........等词语引导,这时候解决问题的句子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意图,无需再引申推敲。需要注意的是,当文段明确提出对策但选项中没有与之同义替换的对策时,可能是考查由对策反推这一对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文段客观说明某个事物的概念、原理、功用时,作者的观点是直接陈述的,文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的意图。

作者想要提出的对策或表达的观点有时会直接陈述出来,此时把握作者的意图不需要再作引申,考生只需把握文段的主题句,选择与主题句同义替换的选项即可。

【例3】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地大多数动物而言,声带是重要的发音器官。肺部的空气冲撞声带。使声带震动并开合运动,从而发出声音,并可以控制高低不同的音调。在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依靠声带发声的,而奇妙的是,以蓝鲸为代表的鲸目动物虽然也是哺乳动物。依靠肺脏呼吸空气,但在它们的喉部却没有类似声带的生理构造。

这段话重在强调(    )

A.哺乳动物发声的运动机制

B.声带是动物重要的发声器官

C.蓝鲸的发声远比其他哺乳动物高级神秘

D.蓝鲸的发音器官与一般的哺乳动物不同

【优公解析】文段前半部分阐明大多数哺乳动物靠声带发声,继而通过转折词“而”引出文段强调的重点,即以蓝鲸为代表的鲸目动物没有类似声带的生理构造,同义替换,D项正确。A、B两项均只是文段前半部分的铺垫,并非文段重在强调的内容,错误;C项无中生有,“高级神秘”在文段中并没有提及。故本题选D。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