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常考的经济学名词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197

在福建省事业单位考试中,经济常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考点。一方面,经济学相对其他公共基础知识相对较专业,很多概念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经济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专有名词,考生不明白这些名词的含义,自然也就无从下手了。因此,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经济常识中经常出现的名词有哪些,以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

1.基尼系数: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该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测定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1之间。等于0说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0.2收入高度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6-1收入差距悬殊;等于1说明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2.恩格尔定律:指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多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通常被用来体现该规律的例子如下:当一个人对冰激凌有无限渴求的时候,所消费的第1单位的冰激凌给他带来的效用最大。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冰激凌数量的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1单位冰激凌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

4.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即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5.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6.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主要反映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指标,通常衡量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当CPI大于3%就是通货膨胀;大于5%就是严重通货膨胀。

8.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名义收入不能归个人支配,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DPI是个人税后收入,DP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例如小王月收入工资10000元,他每月上税700元,五险一金1000元(非税支付)所以,小王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为10000-700-1000=8300,这8300小王可以随意支配,不管是储蓄也好,消费也好。)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