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词句理解题两大做题原则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957

顾名思义,词句理解就是要大家来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但是放在行测言语模块中,却没有那么简单。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词句理解题是将文段中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拿出来,问它是什么意思。显然,做这类题时考生需要回归文段,可是文段那么多字怎样才能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呢?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接下来教同学们两个技巧,看看如何快速解答这类题目。

一、题型判定

常看到的词句理解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给大家一个指示代词,如:文中“他们” 指的是;二是给大家一个文段中的词或者句子,如:“XXX”指的是。

二、注意事项

考生在做词句理解题时,一定要放到文段的语境里面去理解,不要自己臆想,也不要解释它在词典中干巴巴的意思,一定要让这个词句回归文段。同样,为了便于快速做题,同学们请记住一定要先阅读提问,明确它是词句理解题之后,再阅读文段,最后分析选项。

三、解题原则

1.就近原则

【例1】科学和艺术有一个不相同的地方:科学讲求最新的发现、最新的定律和方程式,花样永远翻新,永远向前跑。艺术就不大有这样的方便,不论古今中外,没有现成的定律或方程式可以供我们抄袭应用,从而使艺术不像科学研究那样形成接力赛跑式的进步。此中微妙精义,父亲不能传授给儿子,母亲亦不能指点给女儿,一切都得靠自己再从头开始。

此中微妙精义的“此”是指(    )。

A.艺术创作或欣赏等活动

B.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别

C. 古今中外所有艺术成果

D.家族中世代相传的绝技

【优公解析】A。看提问方式确定题型是词句理解题。接着把“此”带回文段,利用就近原则找到“此”所指代的内容。很明显,就是前面所说的“艺术创快速浏览选项,只有A项符合。不用理解全文段就可以非常快速地选出正确答案。

2.联系上下文

【例2】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

A.外观形态

B.材料来源

C.制作工艺

D.结构特点

【优公解析】看提问方式确定题型是词句理解题。

分析“这”的上下文语境。“这”后出现“使”,那么“这”出现在前文,指的是“原因”,“这”后面指的是“果”。分析后文,“果”是“砧板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阅读前文,前面提到“内部植物纤维有细微空隙”,可以与“这”后的内容构成因果关系。因“这”指的是“细微空隙”,其属于“木质砧板”的内部结构。因此,选择D选项。

剖析错选:A项“外观形态”指事物的外形,文段代指的是“事物的内部空隙”,而非“外部”,排除。B项“材料来源”和C项“制作工艺”都体现不出来。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提醒考生,在看完今天词句理解题的解题技巧后,记得结合知识进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技巧。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