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解语句填空题 看横线位置
近年来,语句填空题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成为考生需要准备的必考题型之一。语句填空题一般形式为给出横线部分让考生填入恰当的句子,侧重考查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因此解题的关键在于定位横线的位置。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今天就教同学们通过找横线位置的不同,来确定语句填空题相应的做题方法。
根据横线在文段中的位置,我们把语句填空题分为居首类、居中类、居末类三种题型。常言道,“在其位,谋其职”,句子一样,位置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相应的做题方法也就各有不同了。
一、居首类
横线位于文段的开头,其或者是文段的总论点,或者是为了引出下文而进行的背景描述。如果是总论点,下文内容的总结概括就是正确选项;如果是背景描述,即引出下文句,能够“启下”的句子就是正确选项。在行测考试中总论点这种情况居多,所以做题中可着重分析横线下文段整体意思。
【例1】科学家们表示,年幼的狨猴会学着在别的狨猴呼喊结束后再发声,这一发现或可帮助我们____________。除了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学不会发声,没有模仿所听到的声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说话来说必不可少。但是狨猴研究者表示,灵长类动物仍然在以近乎交谈的方式互相呼喊,因为它们会等待别人呼喊结束后再发声——而这种能力经常在语言进化的讨论中被忽略。如果这种技能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它该更接近人类的相当技能,因为婴儿是在和母亲咿咿呀呀的过程中学会这种技能的。
填人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更好的分析人类交往的方式
B.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
C.更好的解决人类交流的障碍
D.更好探讨人类文明的起源
【优公解析】B。画线处出现在文段开头,“这一发现或可帮助我们”后面要提出作者的观点了,那么横线居首一般是总论点,所以我们需要总结一下下文或者看看下文围绕的话题。后文提到“除了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学不会发声,没有模仿所听到的声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说话来说必不可少”,话题和“语言”有关,之后的内容是对该观点的解释说明,直接说“这种能力经常在语言金华的讨论中被忽略”直接点出话题语言,故根据前后话题,画线处所填句子的话题也应围绕“语言”,对应B项。
【方法点睛】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总括句要保证概括全面,话题、范围、感情倾向一致(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语句填空题)。
二、居中类
横线位于文段的中间,因此,所填语句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要上下文兼顾,或者只承上或者只启下,这要看文章的具体情况。
【例2】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人类能辨别1万种不同的气味。一只猎犬的鼻膜上有2.2亿个气味受体细胞,而人类只有2000万个,但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气味分子随气流进人鼻子,通过鼻腔顶端上皮和它的气味受体细胞,这些细胞表面覆盖着能捕捉气味分子的蛋白。气味受体蛋白共有300多种,分别负责不同的气味分子,可以产生大量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____________。而且我们的嗅觉很容易训练,短期内可见惊人成效。在实验中,如果暴露在单一的花香中,人只要3分半钟,就能极大提高对这种花香的辨别能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也就是人类能够辨别1万种不同气味的原因
B.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些气味模式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C.这些气味信息直接进人嗅觉皮层还会影响人的情感反应
D.因此对人类来讲嗅觉仍是第一大感官知觉
【优公解析】A。由横线前的“,”这说明这句话应该承接着上文。横线后一个“而且”说明后面要重新提出话题“我们的嗅觉容易训练”,所以横线处应该填和上文话题一致的选项。横线前文主要讲人类能辨别一万种不同的气味,所以横线处也应该是这个话题,故答案选A。
B项,“情感反应”与前文话题内容不连贯,排除。C项,“第一大感官知觉”无从得出,妄加推断,排除。D项,“敏感程度”与上文内容不连贯,排除。
【方法点睛】这个题是承上的居中类,往往与上文关系密切,如出现标点符号“,”,而下文开启一个新话题,所以到横线处应该是上文话题的总结与终止。
三、居末类
横线位于文段的末尾,因此所填语句必须能够承接上文。其可以是对整个文段或就近语句的总结,可以是上文原因或危害的一种对策,也可以是就近语句引起的某种结果。
【例3】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时,常将其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实际上,在涉及这种超长时段的复杂问题时,现在许多标准的科学验证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但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有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而且地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所以,____________。
填人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
“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
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
【优公解析】A。第一步:由横线前的“所以”可知,横线处所填语句为结论句,即对前文内容的总结。由前文关键词“因而”“历史角度”“但”“只能”“史料之外”可知,主要说的是从历史学角度谈论“全球变暖”的困难之处。
第二步:观察选项,A项恰当总结了上文内容,当选。B项不符合文段所述,文段提到科学验证方法的“局限性”,并没有提到“无法确定”。C项论述与作者观点相对,从文段看出作者对从历史角度讨论全球变暖问题是肯定态度。D项与文段内容不符,文段说的是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并没有谈到是否难以实现的问题。故本题选A。
学习完以上内容,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总结一点,语句填空题的核心就是根据横线的定位来选择不用的解题方法,希望考生在之后的备考中多做一些题加以巩固和领会,最后祝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