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解释型综合分析题作答技巧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623

综合分析题,是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五大题型之一。综合分析类题目不仅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也要求考生能基于材料把握命题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而对作答对象进行分析、解释。而综合分析之中的解释型分析则是考官青睐考察的题型,这类题型的题目中往往带有“理解、解释、含义”等字眼,考生复习备考过程中应重点突破并掌握其破解方法。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将在此重点进行讲解。

一、什么是“解释型分析题”?

解释型综合分析题的鲜明特征就是“谈谈对一句话的理解”或者是“谈一谈对某个词的理解”。

同学们会觉得这种题目很难,要么是乍一看直接不懂,或者乍一看以为会,仔细一看却并不会,审题出现问题;要么就是读完材料和题干那句话无法建立关联,或者感觉找到了很多要点,也标注出来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写完之后发现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

其实啊,说到底还是对于材料与题干不理解。“解释型分析题”必须多做多练才能找到感觉。

二、如何破解?

对于审题方法不擅长,审题出现问题

具体建议:审题三步走要科学。

第一步是寻找题干作答对象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初步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第二步是根据句子结构,寻找和确定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关系;

第三步是根据逻辑关系确定关键词当中最重要的是哪个,以此作为阅读材料的突破点。

这三步最重要的是二三步,尤其注意逻辑关系。

对于材料与题干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入

具体建议:

1.通过定位作答对象,通过上下文理解作答对象中的关键词。

2.对于题干句子逻辑关系深层次分析的要点的进行梳理寻找,会造就答案的第二部分可能来源;同时根据题干关键词的理解,结合对于表示做法的要点词句寻找,划出答案第三部分的可能性来源。

3.要点寻找完毕后,需要进行对照加工思路,归并要点从属答案哪部分,这涉及到要将一句话解释清楚的答案加工思路的理解,即为解释型题目答案加工思路应为:字面意思解释+这句话的逻辑关系的具体分析呈现+这句话给出的启示(一般是对策)。

三、解释词语的题目怎么办?

对于解释语句的题目,我们的思路是缩小思考范围,由句到词,通过分析关键词串联整句话。对于解释词语的题目,思路就应该调整,由缩小范围变成扩充思维面。

解释词语时,将具体的词语理解成一个积极或者消极的事件。

第一步,在前后文中寻找对于词语定义的表述,先宏观解释词语的意思。

小tips:词语定义有时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言论来快速确定。

第二步,如果需要我们解释的词语对应的是一个积极事件,接下来可以分析其带来的意义;如果是一个消极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其描述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

第三步,去材料中寻找启示。一般是对于使好现象好上加好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

答题模板:XXXX定义+(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意义或危害)+(启示)

括号内的内容,材料中有就写。

四、真题演练

(2014年国考副省级第二题)

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通过以下这两段话的内容,完成第一项工作,概括“预先失败”的定义。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见,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文章中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个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

【答案】预先失败是指个人的无意义,感觉得生活没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行为必须参照专家系统,离开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的心理问题。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