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点:归纳概括题作答技巧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485

归纳概括题是申论考试的基础题型,很多考生在作答这类题目时往往容易遗漏信息要点。而事实上,归纳概括题要想拿高分,首次需要点齐全,其次是条理清晰。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总结,申论归纳概括题应当涉及材料的方方面面,一般包括现状、问题、影响、原因、以采取措施(经验/教训)、应采取措施(对策)这六个方面。

一、现状

现状指的是现在的状态、境况。一般在前几则材料或材料的前几句中体现。

【材料链接】

在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有一家世界知名的软件企业印孚瑟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员工12万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腾讯是世界排名第三的互联网企业,其1万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也不过26.8岁。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新一代”所掌握的产业。

【分析】

上述材料内容可概括为“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多为年轻人,被称为‘网络新一代”。

二、问题

问题指的是材料中的负面信息、应该治理的方面。

【材料链接】

一项针对100万在职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产生职业倦息。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许多人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

【分析】

上述材料中的问题可概括为“在职人员压力较大,心理放松、宣泄渠道少”。

三、影响

影响指的是积极或消极的事例、现象所造成的后果。

【材料链接】

首先,从他们日常生活的使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确实给他们的生活、交往,特别是给他们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过2.6亿的进城务工者“流散”在全国各地,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内容,是靠信息勾连起的“孤独个体”。他们通过手机、互联网等,获得娱乐、消费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抚慰。这些人背井离乡,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是分散的,甚至一年见不上一面,基本上是靠通信来维系家庭和亲属关系。更不用说在他们求职、经营自己的小买卖等工作机会方面,信息技术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对他们生活有很大帮助和改变,

【分析】

上述材料内容可概括为“信息技术给农民工的生活、交往、求职、经营等方面带来了帮助和改变”。

四、原因

原因指的是引起一定现象发生的条件。

【材料链接】

美剧、韩剧在全球热播并非偶然。“以受众为导向,创新电视剧制作、播出模式,直接对接市场,接受评判。全新的制作模式给了电视剧全新的生命。”S大学新闻传播学唐教授认为,与中国电视剧传统意义上的播出模式不同,美剧大都按“季”播出,通常一星期只播一集,边拍边播。由于美国电视剧播放平台不多,每年能在季播期黄金时间段播出的不到2000集,因此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韩剧也采取边拍边播的模式,《来自星星的你》每周播出两集,每次网上更新剧集都会引发下载热。

【分析】

上述材料可以概括为“美剧、韩剧在全球热播的原因:以受众为导向,创新制作播出模式,对接市场,边拍边播”。

五、已采取措施

已采取措施指的是针对材料中发生的问题已经采取的措施。这既包括成功的措施,也可能包括失败的措施。

【材料链接】

冯教授:2007年春节前,我们用一星期的时间,赶制出一批挂历发给各户。这一是联系感情;二是挂历里面有垃圾分类的知识、做法、意义,而且还是用再生纸制作的,直接给农民一个概念,你看废纸就能做出这个来。另外,每天中午和晚上各20分钟广播,持续了半年。同时,还有村民骨干分片到户手把手指导分类。

【分析】

上述材料可概括为“通过用再生纸制作挂历、播放广播和村民骨干指导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

六、应采取措施

应采取措施指的是针对材料中发生的问题,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去解决或治理。

【材料链接】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现代化推崇“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乐至尊、娱乐至上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以同一模式对我们进行打造。尤其是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跟风更加有可能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从而使我们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人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个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人生的宝贵价值,

【分析】

上述材料可以概括为“要杜绝跟风’现象,应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