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一眼识破言语题的对策句
主旨观点题,是行测考试言语模块的重点考查内容。有一定备考经验的考生都知道,但凡主旨观点题型中出现了对策词句,正确答案很可能就是与该对策相关的选项。那如何一眼识别出对策句?在什么情况下,与对策句相关的就是正确选项呢?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带大家一起来解开这些疑惑。
一、对策标志词:
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待;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法/渠道,才能.....;
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
4.前提、基础、保障;
各位考生一般对于1、2类型的对策词语能快速识别出来,但是对于稍微隐蔽的3、4则容易“视而不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长文段,通过练习识别对策句或者表示作者观点态度句子的方式,加以练习。
二、对策句在文段中的位置
1.对策在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分总文段、总分总文段,都是对策句明显存在于结尾的位置。
2.对策在开头:对策/观点/评价+分析观点(总-分)。例如总起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给出了对策、得出了结论,后文通过举例论证、正反论证、具体说明等方式进行支持论点。
3.对策句在中间:背景引入+提出观点+分析观点。例如前文进行了背景铺垫,在第三四句的时候,大家觉得有些疲惫的时候,插入了作者的观点或者结论,最后几句对于出现在中间的结论进行了解释说明,这种情况就是对策句藏在了中间。
4.对策没体现:隐形主旨。例如全文都没有明显的对策句标志出现,但是出现了“如果在这样下去,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这种明显表示作者反对态度的语句,我们就要听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三、究竟何时选择对策?
如果是主旨概括题,应遵循“忠于原文”原则,也就是说原文当中没有提到对策,一定不能选择,而文中明确提到对策则当选;如果是意图判断题,即使文中没有提到也要选择符合文段的对策。
四、真题演练
【例1】木版年画曾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年画几乎已无迹可寻。这些改变,不仅使年节少了许多味道,也使木版年画的手工技艺面临生存的危机。如果其不能应世而变,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木版年画又不应在商业过程中肆意改变,那么与社会适应又不失人文内涵就成了新的课题。
这段文字想要传递的信息是( )。
A.年画的传统功能减弱但文化价值依然存在
B.传统技艺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其生命力
C.木版年画需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
D.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木版年画正逐渐衰退
【优公解析】文段主要是在叙述木板年画目前遭遇的进退两难问题,如果不创新就会成为标准;如果肆意改变,又会失去人文内涵。故文段要传递的信息是意在解决此问题,提出对策。C项木板年画如何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创新是本文的隐含主旨。B项“传统技艺”太过泛化。A、D项都没错,但不是本段要叙述的主要问题。故正确答案为C。
【例2】空气、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必需条件,然而相对于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公众对土壤污染并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雾霾来了我们能看到,河水变臭我们能闻到,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大米、蔬菜是什么样的土里种出来的,含有什么不该有的元素。更可怕的是,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如果今年这片地里种出的庄稼有毒,明年也必定带毒,若想恢复如初,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土壤污染与其他生态污染有哪些不同
B.公众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
C.土壤污染危害的发现为何具有滞后性
D.土壤污染治理应舍得投入时间和财力
【优公解析】我们进行行文分析,①句先阐述了对于土壤污染不够重视的问题,接下来指出不重视的原因,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②句对于首句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具体阐述了土壤污染的隐蔽性。③句用了“更可怕的是”这个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进一步说明土壤污染将要付出严重的代价。整个行文作者是先通过提出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的问题,进而通过②③句阐述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属于隐性主旨,虽然没有给我们对策,但是作者意在说明应该提高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止意识。因此选择B。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在最后总结,同学们在平时做题中,需多用找对策句的方法,快速定位对策词或者找到作者的隐形主旨。待熟练应用后,也就自然能一眼看破文段的对策句了。
- 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