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知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知识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模块,经常出现在公共基础知识中作为考查点。所以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为考生整理了关于货币起源的知识点,希望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其理解与认知。
一、货币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来源
货币的价值表现是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了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才逐渐发展成货币形式的,下面是关于这四种形式的一个简单介绍:
1.简单价值形式:原始公社成员中的偶然的物物交换。例如:一些原始公社成员去摘果子,另外一些原始公社人员去捕杀小鹿,恰好这两种食物都有剩余,他们彼此都想吃对方的食物,这时候就出现了果子和鹿肉的交换,也就是偶然的物物交换。我们把这种交换形式叫做简单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式: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畜牧业从农业当中分离出来,一种商品的交换不再是偶然的和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而是经常同其他许多商品交换。例如:甲的羊,可以与乙的稻米、丙的苹果、丁的镰刀等等交换。这时候简单价值形式就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随着交换的更加频繁,出现一种大家都愿意交换的商品,这个商品成为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就可以用它与自己需要的任何商品交换。例如:贝壳,在某个时期就是大家都喜欢,都愿意交换的。
4.货币形式:因为金、银、铜、铁能够满足价值高、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由于金、银具有这些特点恰好符合货币本身的特点,所以它们逐渐取代其他商品而成为普遍采用的等价物,即一般等价物。一般价值形式也就过渡到货币形式。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尺度。其特点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主要有: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
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其特点是必须是现实上的货币。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进外国商品。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 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